DeFi:没有金融机构的金融业

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问世迄今时日尚短,目前恐怕还找不到精确的定义。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泛指所有在区块链上执行的金融服务。这些金融服务包括存贷、保险、资产交易等,且随时间展延而种类越趋多元,共同特点是:理论上不存在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角色,一切服务流程都凭藉电脑程式码控管。DeFi存活在传统金融体系的平行宇宙,整个DeFi生态圈构成了没有金融机构的金融业。

区块链+智能合约 如虎添翼

话说从头,DeFi最早的星星之火,是由身世成谜的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点燃的。2009刚开年,金融风暴余威犹存,中本聪一手打造的比特币区块链就在春寒料峭中开始运行。这是第一个DeFi的典型案例,首次达成去中心化架构下“价值”的安全交换,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支付工具,连没有银行帐户的人都可以使用。

2014年,对区块链满怀梦想与热情、年方弱冠的加拿大籍俄裔青年布特林(Vitalik Buterin)站上中本聪的肩膀。他依据自己前一年撰拟的白皮书,在一群同好的合作支持下创立“以太坊”(Etherum),并且利用也许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初次代币发行”(ICO)筹措到发展资金。ICO本身就具有去中心化金融的特质,因为过去新创企业要募集资金,只能依赖创投公司,一般人对新创企业则苦无投资管道,现在ICO却能让基于区块链的科技新创业者直接与投资大众对接。

以太坊与比特币区块链两者间最容易辨识的差异之一,就是以太坊可部署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而比特币区块链没有这个功能。智能合约是一组电脑化的交易协议,也就是由程式码以各种条件判断陈述,直接控制数位资产或业务流程,指示机器在不同情况发生时给予恰当的反应。智能合约概念的提出时间甚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也就是布特林出生的那一年,只是一直没有受到重视。沉寂20年后人们才意识到,区块链搭配智能合约可谓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因为智能合约就是储存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式,可让区块链上自动执行的交易种类更为多样,交易过程更为透明;而合约程式储存于区块链,难以窜改,亦可有效提升交易信任度。

略去金融中介机构 效率更高

有些人称呼以太坊为“比特币2.0”,但布特林心中勾勒的想望远不止此,他的目标是让以太坊成为一部“世界电脑”。具体而言,以太坊是一个开源的区块链平台,全球的开发者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各种类型不限功能的应用程式,创建新产品。而且为了利于用户与应用程式的互动,以太坊特地将某些常见的使用案例(Use Cases)加以标准化。例如ERC-20,也就是“代币标准”,任何开发者想在以太坊上部署代币时,都能直接将ERC-20当成模板。具备如此优渥的开发环境,以太坊自然成为开展DeFi的应许之地。

相较于传统金融服务,DeFi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呢?略去金融中介机构的做法,原则上会使交易费用更低,效率更高。以存贷为例,存款者可以在帐户中存入加密货币并赚取利息,但利率可能是传统银行的数倍到数十倍。当然如此高收益伴随潜藏的代价,例如DeFi的帐户不会有存款保险,应用程式也不会保留存款准备金,存款人有可能因网络攻击、极端市场条件或其他营运、技术方面的失误而蒙受损失。

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案例。Slock.it是以太坊起步之初颇受瞩目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在筹资时尝试了不同的做法:建立一个分布式自治组织(或称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DAO),名称就叫The DAO,并发行DAO代币,用来换取以太币。DAO代币持有者可以针对换得的以太币如何使用来提案(例如原本的项目Slock.it就是众多提案之一),并享有投票权与所有权,权利按每人持有的代币比例而定。如果有人不同意某个被通过的提案,他有权撤回属于自己的资金,方法是启动“分割”(Split)功能,创立一个新的“子”DAO,把自己有权动用的以太币都移进去。在这种运作方式下,The DAO就像一个去中心化的创投基金,注资、红利及分配全由智能合约处理。

以太坊是像网络一样的基础建设,通过其专用加密货币以太币(Ether)提供去中心化的以太虚拟机(Ethereum Virtual Machine)来处理点对点合约,特点是具有开源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图/pexles)

法律与监管议题 层出不穷

2016年5月,为期4周的ICO募得1,200万枚以太币,当时价值相当于1.5亿美元,事情看来相当顺利。不料,接下来还没撑满1个月,就在6月17日,身分不明的参与者逮到了智能合约程式码的漏洞并发起攻击。这个漏洞存在于分割DAO的程式码中,有“递回呼叫”的问题:用户可反覆呼叫合约,呼叫结束前帐户余额不会更新。于是攻击者藉由与智能合约的互动不断抽取资金,被阻止时已转出价值5,500万美元的以太币。注意到攻击者并没有窜改智能合约(事实上他也办不到),而是利用合约程式本身不够周延来攫取不当利益。这起事件除了显示无论电脑科技如何进步,终究改变不了人性的贪婪之外,也提醒我们,随着DeFi的进展,会不断出现法律与监管议题的新挑战。

除了上述的顾虑外,承担DeFi体系中交易媒介、计价单位与价值储存功能的是加密货币,因而加密货币的币值波动剧烈形成另一个隐忧,这恰好就是稳定币(Stablecoin)登场的时机。稳定币是币值锚定稳定资产(例如美元)价格的加密货币,目前钉住美元的稳定币中,流通量最高的是Tether币(USDT),由民间机构Tether Limited发行。为了让Tether币与美元维持1:1的兑换关系,每发行1元Tether币,必须有1美元等值的储备资金加以支撑。Tether币建立在Omni Layer平台,这个平台又架构于比特币区块链上。不过Tether币是中心化的加密货币,未来也没有打算去中心化的迹象,而且Tether币背后是否真有足额准备也不时受到质疑。

透明度与重组创造 令人激赏

以以太坊为基础的稳定币Dai币则不太一样。Dai币自2017年开始发行,目标锚定1美元。发行初期由分布式自治组织Maker DAO下设的Maker基金会管理,其名称来自于中文“贷”的音译,因为Maker DAO提供借贷服务。Maker DAO另有原生代币MKR币,除了可表彰治理的权力,也用来支付贷款利息。当Dai币的价格低于1美元时,MakerDAO就提高Dai币的贷款利率,促使用户归还Dai币并予以注销。供给量的减少理论上将让Dai币价格走高。同理,如果Dai币价格高于1美元,则反其道而行。其原理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颇为类似。日后当Maker基金会评估已完成推动组织稳定运作的阶段性任务后,就会自行解散,让管理权回归Maker DAO社群,也就是所有MKR币的持有者,让Maker DAO成为真正名符其实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DeFi不乏令人欣赏的特性,首先是透明度。不只链上的智能合约程式码可供分析,所有交易资料也都是公开的。相较于传统金融体系,众多数据往往分布在大量数据库中,其中有些甚至根本无法使用。如果真遇到危机发生,DeFi的透明度将有助于更快掌握事件成因或预测后果。其次,DeFi协议常被比拟为积木。任何两个或多个协议都可能经由重组创造出全新的东西,早先创建的协议也可轻易为其他智能合约所用。这种灵活度让开发新种业务变得更有弹性。

若从整体社会福祉的角度观之,DeFi备受期待的优点,首推促进普惠金融。现实中金融服务的化外之民并不少,有些人没有银行帐户也没有信用卡;有些人虽有银行帐户,但需财孔急时,在银行却借不到钱。DeFi不同,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使用DeFi协议,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几乎不存在因身分造成的差别待遇,因此,若能有完善的消费者保护机制为基础,DeFi可望建立一个真正开放且触及率更高的金融体系。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DeFi/10577.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