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工具创造出来的艺术品,还能算是真的艺术品吗?NFT是否能让AI创作者在Web3时代,获得更多保障呢?
AI创作和Web3的关系是什么?
今(2023)年2月底,瑞银集团(UBS Group AG)全球财富管理部门美洲投资长索莉塔.马切利(Solita Marcelli),在一份给客户的报告中提及,目前机器人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进度,比人类预期的速度还快,2020年时人工智能(AI)已有近36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有鉴于此,该行预估到了2025年,AI在硬体和服务市场的年均复合成长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将达20%,亦即全球市场的规模可达900亿美元。
近日,围绕在AI创作是否为艺术品话题讨论热烈,期待了解当中关联性,本篇专栏将围绕在AI创作是否属于艺术,以及AI创作和Web3的关系做探讨。
AI创作= 艺术品!?
近来AI绘画工具发展迅速,如Microsoft、Google、META、OpenAI等公司纷纷入局,推出自家产品且迭代快速,从使用AI打造场景,进阶跃升到能够画人,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普罗大众对于此状况感到惊艳好奇,艺术圈和专业电绘师领域,则疯狂炸锅探讨艺术创作的本 质,为此争论不休。其实,这些问题并不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讨论,只是这一波AI跃 进速度之快,超出大家预期,因而再次吸引大众眼球。
回推这些舆论声浪,大致可归纳观察,大众所关注的问题核心不外乎即「用AI为创作出的内容,是否具备创造力,以及它到底能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以目前AI种种生成的内容,我们不难理解它已具备组合资讯和联想能力,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创造力。
根据中国著名哲学家赵汀阳(1961-)的概念:「所谓创造力是改变不是求新。」由此可知,AI的汇总资讯,虽然能够产出新的内容面貌,但它并不能改变未知和创造新思维。真正创造力是如柏拉图、孔子、牛顿、爱因斯坦等人,他们经由思索后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重新建立了一件事情的规则和方法。
艺术家在AI时代的存在与消亡
美国宾州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移动机器人研究所教授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 1948-)于1998年时提出人类能力景观图(Landscape of Human Competence),借此讨论人们的工作对于电脑可达成的难易度,来了解行业AI取代的可能性。
美国宾州卡内基.梅隆大学移动机器人研究所教授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 1948-)于1998年时提出人类能力景观图。
景观图中,呈现海拔高低不等且多样态的地貌,从地势低的谷地、海洋,到地势高的山峰。若把AI比喻为洪水,首当其冲的是已被淹没在海水之下的死记硬背、象棋、算数、益智问答等,该区域已被AI完全替代;在海面与陆地连接的翻译、驾驶、语音辨识、投资等系即将被AI取代的危险区;而在山峰上的科学、作家、艺术、人AI设计等,短期内离遭灭顶有段距离,相对而言安全。
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创造力、变通力和对事件的反思能力,这些高度抽象化的要素,使得艺术家在人类能力景观图上被替代的可能性暂时降低。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思考:
新生代的艺术家们和AI的关系如同画家和画笔,AI是艺术家的工具而非艺术家。工具并不会取代创作者,但创作者透过使用新工具可与时俱进,展现更多元化的面貌给大众。
NFT如何让AI创作者更有保障?
随时代发展,2014年以太坊公同创办人加文.伍德(Gavin Wood, 1980-)提出了对Web3概念:它(Web3)是用一种不受审查、垄断的基础网络协议,来取代现在的网络架构,保护使用者的个资。
AI生成式工具层出不穷,使得各式各样数字内容的生产成本近乎于零,预计将逐渐进入相对现在更严重的内容通膨现象,如何在百花齐放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并确保来源可信任?区块链的特性将实际协助创作者验证、作品流通、数字资产确权,以确保数字创作的市场机制运行。
在Web3时代,有了区块链技术作为基底支撑应运而生的NFT应用,可标记数字资产合约的特质,使数字资产的产流动性可被定义和转移,让不只是AI,而是所有的数字内容创作者和持有者更有保障。
如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区块链负责人保罗.布洛迪(Paul Brody)所言:「保留网络里所有好的东西,让互动性在每个地方发挥功用,是Web3背后的理念。」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NFT/18662.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