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缘巧合之下,协助朋友社群里的伙伴一对一厘清一些他在币圈上的迷思,觉得这样的心得可以分享出来,希望更多的朋友也有所帮助。
其实不管哪个领域,都是需要好好的自我觉察、好好的自我整理
前言
首先我先说,他是个认真学习的群友,我看到他的笔记,真的让我觉得叹为观止,开关单的点位记录的清清楚楚,参加每个老师的课程笔记也记的很详细,交易工具方面,合约、现货、钱包等很多交易工具都学过,是个认真好学的群友。
这让我想到在学校教数学的时候,也常常碰到这样子的学生,笔记精美,认真程度数一数二(就连老师的笑话都抄下来了)。
不过凡事都是一体两面的,像这样认真学习的朋友,通常就有另外一个面向的状况:
- 社群加很多资讯量庞大但是没有好好过滤。
- 每个老师的话都听但是如果老师说法不一致时就会迷惘不知道怎么办。
以上的状况如果反应在交易的绩效上,通常不会太理想,也因此这位朋友就想着自己是不是学习的不够多,便跑来找我学习网格交易⋯
因为是一对一的陪伴式学习,所以当我发现了他以上的状况时,我就先跟他喊卡,不一定要先开始学习网格交易,想先陪他把一些思绪厘清清楚~(之前才跟朋友开玩笑要做区块链整理师,结果真的变成区块链整理师了)
为什么要进行断舍离?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博然后深,广然后专。」
其实不管哪个领域的学习都是一样的,先能尽其多,广泛的理解和学习是金字塔打底的第一步,但是当金字塔要往上一层盖的时候,一定要开始专攻自己熟悉的方式与领域。
因为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24 小时,即便工作效率再高,也不能可每个领域的钱都赚到。
而且现在的资讯量非常的庞大,资讯的取得已经变得简单又容易,所以重点在于资讯的过滤与筛选,而要怎么过滤与筛选,就是每个人自我了解与断舍离的过程。
币圈交易的方式非常多、进出场的策略百百种,不管是技术面、消息面、基本面还是看筹码面,如果自己没有理出属于自己的交易核心理念时,很容易就有以下的迷思:
- 有赚不敢关单,怕关了之后没有好机会再进场
- 赔了不敢止损,觉得反正等得起、牛市行情回来就会赚
以上两个迷思不断地循环,就造成了赚钱也不敢关单、赔钱也不敢关单,然后钱就一直被套在里面。
其实当足够的打底之后,真的要开始去思考:「怎么样的方式最适合自己。」
这是一个自我探索、自我认识与了解的历程,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过程中可以请教练或老师进行陪伴与提点,但是没有人能够帮你做决定,开关单的决定权还是在自己手上。
币圈要如何进行断舍离?
专注是最好的资产,断舍离后才能聚焦。
所以我就陪对方思考与厘清:哪种策略最得心应手、绩效最好、而且你做了这样的下单决策后最不容易被影响或改变心意?
这时,我发现这位朋友对于学习和工具有着FOMO的情绪(Fear of missing out),他会担心做了这个策略或使用了这个工具、就错过了另一个赚钱的方式。
其实,在断舍离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不是只能做一个选择,其他的都不能做哦!
这其实又回到了资产分配的问题,我们很多时候都被选择给框架了,事实上,很多选择不是单选题、也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而是配比的问题。
币圈断舍离3 步骤
因此,我提供了他一份回家作业做为参考:
- 列出现在想操作的工具并分析这几个工具的掌握度
- 从上述列出的工具挑出几个进行深度的了解与风险
- 以可以承受的风险来进行币圈里的资产配比(配比前要先抓一部分作准备金)
例如选择了两种工具的话,就可以简单依据自己的掌握程度去进行的55、64、73 等进行配比。
简单小范例
以我自己为例,首先,我很清楚我没有时间盯盘、心脏承受度也不够大,所以我在交易就选择了网格的机器人。
接着,选择了这样的工具后,我就知道我需要做的是把机器人的逻辑搞得非常清楚,风险也要了解,专注在这件事情上做到深入的研究。
最后,我将币圈中我可以承受的风险配比到网格交易机器人中,这时候,真的要了解自己的个性,我知道我是如果有新奇好玩的东西就想拿钱参加看看的人,再加上我不喜欢把钱全部放在一间交易所里面,所以即便我对于网格交易了解再多,我也只配比了币圈中一半的资金在派网交易所做网格天地单、其他会分配到放贷、定投,另外还是有25% 是USDT 做为准备金
每个人都需要这样做吗?
当然,以上的方法不是适用于每个朋友,币圈中我见过许多思考敏捷、反应迅速、又可以资源整合的高手(都超级佩服的),他们的方式也都很厉害。
另外,也有些朋友在学习基础上还不够大量,理解的内容还不过多,这时候还不需要进行到取舍的情况。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好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适合怎么样的交易方式、不时自我觉察与省思,这真的是人生一辈子的课题,我自己也是参加了天赋顺流的课程后,意识到自己天赋是技师后,才知道有些事我即便想做,但因为天赋不在那,做起来CP 值会超低,于是便把专注力放在我的天赋上,去放大我的顺流,以此来做断舍离的依据。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btbwhy/16307.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