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著名的比特币披萨日。这篇文章讨论比特币披萨日的起源,以及如何成为BTC 富翁?
披萨日
比特币披萨日是一位「傻瓜」在2010 年花了1 万颗BTC 换得2 片披萨的故事。如今这2 片披萨不仅成为史上最贵的披萨,这位傻瓜成功买到披萨的那一天也成为全球币圈都在庆祝的重要节日。这不是幸灾乐祸,而是比特币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时间回到2010 年5 月18 日,当时比特币系统已上线超过1 年,网络上也开始出现零星的BTC 交易。但人们对于BTC 具体有什么用途仍是一头雾水。就像每次我在讲座中赠送加密货币给参与者时,都会有人举手发问:「这些加密货币可以用在哪里?」
比特币披萨日的主角Laszlo Hanyecz 接触比特币的时间比较早,也很有实验精神。他在比特币交流论坛Bitcointalk 开出1 万颗BTC 的价码,询问是否有人愿意以2 份大披萨来交换:
我想支付10,000 颗比特币购买几个披萨……例如2 份大披萨。我喜欢买披萨并分成好几天吃。你可以自己做披萨送到我家,或者替我订披萨都好。总之,我的目标是用比特币换得外送服务,我就不必自己订购或准备,有点像在饭店或其他地方订购「早餐拼盘」他们就会把餐点送过来,这很快乐!我喜欢洋葱、辣椒、香肠、蘑菇、番茄、义大利辣肠这些配料。但只要标准口味就好,不要有奇怪的鱼肉之类的东西。我喜欢普通的乳酪披萨,制作或购买成本可能更低。
现在大家都知道用1 万颗BTC 换2 份大披萨很笨,但Laszlo Hanyecz 根本是「笨得可以」。当时论坛有人善意提醒Laszlo,可以先到 bitcoinmarket 网站将1 万颗BTC 卖掉,换成41 美元再来买披萨会更划算。没想到Laszlo 却「执迷不悟」,坚持要以1 万颗BTC 换披萨。甚至还一度想加码,深怕自己开出的价格太差了。
人们好奇Laszlo 为什么坚持要赔本出售BTC,是肚子很饿还是单纯喜欢买披萨?他才说自己只是觉得如果能用BTC 来买披萨会很有趣。发文4 天后,一位当时年仅19 岁的网友Jeremy Sturdivant 透过线上刷卡完成了这笔交易,成功获得1 万颗BTC。而当年28 岁的Laszlo 也在网络上开心分享和1 岁女儿一起享用披萨的照片。

Laszlo Hanyecz 用1 万颗比特币买的大披萨
其实这1 万颗BTC 只是Laszlo 的其中一笔披萨买卖,他还透露,在2010 年总共花了10 万颗BTC 买披萨。不只如此,Laszlo 也会在Bitcointalk 论坛上送网友BTC,有时候送100 颗,有时候送1,000 颗。对Laszlo 来说,当时的BTC 就像是大富翁游戏里的「假钱」,发给别人比自己留下来更快乐。
看到这里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Laszlo 手上有这么多BTC 可以挥霍?这与他另一个身份有关,Laszlo 不仅是早期的比特币矿工,也是币圈的「GPU 挖矿之父」。甚至中本聪还曾经为此写信「骂」过他。
GPU 挖矿之父
现在个人要参与比特币挖矿已经无利可图,因为「最低的果实」已经被摘完了。在Laszlo 进入币圈的年代,只要克服技术障碍,人人都可以用手上的家用电脑参与比特币挖矿。虽然当年挖矿的资金门槛很低也没什么竞争对手,但比特币不值钱,连用电脑参与挖矿都是一种资源浪费,更不会有人思考如何提升挖矿效率。
Laszlo 是个怪人。身为软体工程师的他不仅成为最早期的比特币矿工,还发现如果改用电脑显示卡里的GPU 挖矿会更有效率,能在一天内挖到更多比特币。当年多数人都是用电脑的CPU 挖矿。CPU 擅长处理复杂的工作,但必须一项一项慢慢来。GPU 的特性却相反。GPU 擅长平行处理许多工作,但每项工作都不能太复杂。
Laszlo 发现GPU 比CPU 更适合挖比特币后,还把挖矿软体和说明文件免费分享给网友,帮助大家「共同富裕」。原本Laszlo 用CPU 每天大概只能挖到1 个区块,获得50 BTC 的区块奖励。但自从改用GPU 挖矿之后,每小时都可以挖到1 至2 个区块。正是因为Laszlo 的挖矿效率比别人更高,手上才有这么多BTC 可以送给网友或是用来买披萨。
当时Laszlo 还曾写信给中本聪,分享他以GPU 挖矿的新点子。没想到却被中本聪回信「骂」了一顿,说这会提升挖矿门槛,限缩大家接触比特币的机会:
比特币对新用户的一大诱因,是任何拥有电脑的人都可以产生一些币。当全球有5,000 个矿工的时候,这种诱因可能会消失,但现在仍然如此。GPU 挖矿会过早地将诱因限缩在那些持有高阶GPU 硬体的人身上,最终或许无法避免GPU 大军吞噬整个挖矿过程,但我不想加速那天的到来。
其实就算Laszlo 没有开始用GPU 挖矿,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后来比特币挖矿不仅从CPU 过渡到GPU。随着BTC 价格越来越高,连专门设计一款用来挖矿的电脑(矿机)都变得有利可图,足以撑起一整个挖矿产业链。从硬体规格、机器管理、水电成本都变得专业化。如今挖矿已经是资本家的游戏,一般人只能向他们买比特币。
但这并不是坏事。回到比特币披萨日的故事,最令人称羡的大概不是用GPU 挖矿的Laszlo,而是那位只用2 份大披萨就换得1 万颗BTC 的年轻网友Jeremy。他就像你我一样,都是用自己的工作收入来换得BTC。

以两片披萨换得1 万颗BTC 的Jeremy Sturdivant
过去几年也有媒体找到Jeremy 专访,问他那1 万颗BTC 的当前下落。结果当然是他把BTC 全卖光了!
成为BTC 富翁
根据《每日电讯报》在2018 年的采访:
Jeremy 在获得1 万颗BTC 时,年仅19 岁。他承认当时没有把那些BTC 留下来肯定是一种遗憾,但他也说当时自己只是促成这笔交易而已... 那些比特币后来被我卖掉,拿来当成自己和女友在美国旅行的开支。如果你把它当成投资的话,这笔交易的净利润超过10 倍。但这也就是说,这笔BTC 并没有让我变得特别富有。
Jeremy 在另外一场访谈里说,当时他把那1 万颗BTC 以400 美元卖出。如果说2 片披萨当时价值低于40 美元,400 美元恰好就是10 倍利润。从事后看来,难免会觉得这些人怎么都这么荒谬,没有投资远见!但别忘了,就算Jeremy 没有把这些BTC 花掉,也未必留得到现在。
Jeremy 承认,如果当时把这笔BTC 当成投资来看待,肯定会放得更久一点。但恐怕撑不过当年传说中的比特币大关——「1 BTC = 1 USD」。这就好像现在有不少人会幻想,如果1 颗BTC 价格超过10 万美元就要离职、买房或环游世界。当年人们的愿望是1 BTC = 1 USD,然后就去实现梦想。不只Jeremy 出清比特币,Laszlo 也是如此。他就是在BTC 接近1 美元的时候卖光所有BTC,净赚4,000 美元。
几乎可以说,只要你曾经想过币价涨到多少就要卖掉,或许你会幸运卖在高点、开心好一阵子,但这也代表你很可能不会是多年后的BTC 富翁。有人会说:「我还会在低点买更多回来啊?」
假如真有人这么厉害,那你还得度过后面的重重考验。2013 年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Mt. Gox 倒闭,如果当时你买回来的BTC 不是放在自己的钱包,而是放在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那么你会后悔还不如早点花掉更实在。或者,至少会领悟应该要即时行乐的道理。毕竟当时可没人在倡导「Not your key, not your coin」,钱包也没现在这么直觉好用。
假设你也很幸运地把币放在个人钱包,而不是交易所,那也还得避开加密货币的庞氏骗局。就像几年前的ICO 热潮一样,专案总是描绘一个美好的愿景,吸引你用BTC 投资。如果你觉得持有比特币不够,还想投资一些加密货币的企业,那你的一部分资产就有可能会被拐走。你会再次悔恨,不如早点花掉更实在。
要能躲过重重险阻,要不是你智慧超群就是你根本忘了有这回事,直到多年后才忽然想起来。前者恐怕是少数中的少数,如果是后者可能要小心是不是还忘了什么比BTC 更重要的东西

Laszlo 和Jeremy 在2010 年完成披萨买卖时,大概没想过自己会因此出名,当时也没人在庆祝比特币披萨日。直到2013 年,1 BTC 已经涨到600 美元,《纽约时报》的一篇报导出刊,这段用600 万美元买披萨的历史才一炮而红。现在那2 片大披萨已经市值2.7 亿美元,是世界上最贵的披萨。没有意外的话,未来还会越来越贵。
比特币披萨日之所以值得纪念,不只是庆祝BTC 第一次可以用来买东西,解答了多年来无数人对BTC 的共同疑惑。更重要的是隐含在比特币披萨背后的分享与实验精神—— 如果当年大家都选择把BTC 留在手上,梦想自己有一天能成为BTC 富翁,现在反而不会有人听过什么是比特币。正是因为他们将BTC 花掉、送出去,才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它,成为现在的比特币。
只存钱不花钱,不是有钱人。能花掉越多BTC 的人,才算是真正的BTC 富翁。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btbwhy/18217.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