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014年,随着比特币的传播,一些早期参与的程序员通过修改比特币的源代码克隆比特币。譬如:
2011年8月出现名为IXCoin的第一款竞争币。IXCoin只是更改了比特币的一些参数,主要通过调整初始每个新块的奖励为96个币,从而增加了货币的发行量。
2011年9月,另一款竞争币Tenebrix首次使用了不同于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算法script,这种算法起初是为了防止密码遭暴力破解而设计的。Tenebri的目标是通过使用这种消耗内存的算法来实现一种不依赖GPU和ASIC芯片的加密货币。
2011年10月7日吸纳了script算法的莱特币破茧而出。莱特币还把新块产生的时间从比特币的10分钟缩短为2分半钟。考虑到莱特币8,400万的货币总量和相对更快的确认速度,很多莱特币的拥趸相信与比特币相比,莱特币更适合零售业的交易。
2013年比特币价格的爆涨,大大刺激了竞争币的发展。2014年市场上的竞争币数量一度超过500种以上,总的来说,追本溯源,绝大多数的竞争币都来自比特币源代码的克隆,因此国人也称它们为“山寨币”。
但仍有不少竞争币在技术上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也在应用层面提出了不错的构想、做出了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对区块链的发展有益的应用尝试。
譬如在比特币经过两年的实践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区块链应不仅仅是单一功能的比特币,域名币率先以去中心化的域名系统为应用目标,对区块链进行了现在看似微小但意义重大的探索。而到了2012年,受到启发的人们希望探索到更多的区块链应用的可能,例如执行金融合约。这一时期的杰出之作就是万事达币(Mastercoin)。2013年加入Mastercoin团队的Vitalik Buterin把它比作是瑞士军刀——即集多个功能于一体的工具,但问题在于需要支持的应用实在太多了,因此,Vitalik希望创造出类似智能手机的平台——通用的超级计算机,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编程在这里运行,代表区块链2.0的以太坊因此应运而生。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竞争币中的绝大多数,最终只是用残酷的事实,揭示了比特币的局限性,它们最终失败的结局,也让我们看到了区块链发展的艰难性!
整个竞争币时代,只有以太坊于2014年真正带来伟大的创新,将智能合约的概念和实践带入区块链,脱颖而出。但匿名币带来的零知识证明,最终以监管记账之用途被部署到以太坊2.0,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失败,并不等同于没有意义!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btbwhy/7824.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