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去中心化的分散式帐本,以及具有透明、公开、无可窜改等特性。
虽然这些特性对于地震预测可能没有太大的帮助,但是或许可以为地震灾害管理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灾害管理四阶段!区块链技术如何帮上忙?
灾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依灾害发生之前后可分为减灾、整备、应变、复原重建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环环相扣。
减灾(Mitigation)
减灾阶段,主要是政府、民众等为减轻灾害所带来的冲击,减少灾害所造成损害的所有方法或作为,包括订定规划救灾计画、进行耐震补强、防灾教育推动、进行法令管制,或进行区域规划等。
而区块链技术,或许可以在风险数据管理上助力减灾。减灾属于上到下、下到上必须共同完成的环节,其中资料收集、建立更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由于区块链可以储存和管理地震风险评估数据,如建筑物耐震性能、地质结构等各种数据。而这些数据的建立与不可篡改性,更确保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政府制定减灾政策提供依据。
整备(Preparedness)
整备阶段,主要是提高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为社会提供灾害整备的教育、宣导及测试,包括训练演习、资源储备、避难收容等。
区块链平台也可以用来记录和评估各种数据,包括存放物资或训练与演习活动等数据。这些记录有助于持续改进灾害应对方案,并确保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得更及时、准确的反馈。
应变(Response)
在地震发生后,应变阶段的目的是迅速提供救援与支持,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包括灾害抢救、人命搜救、灾害应变机制运作、资源管理等。同时,也是属于最急迫、最考验各级政府应变效率的阶段。
地震后的物资供应是救援工作的关键。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于物资供应链的管理,确保从生产、运输到分发的每一环节都能被全程追踪。
这样的透明度有助于防止物资的挪用或积压,确保救援物资能够快速、准确地送达灾区。
区块链上的记录,还能避免假冒伪劣产品混入供应链,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另外,当地震发生时,储存资料的机房也可能受到毁坏。如果能透过分散式、去中心化的资料库的处理模式,数据也不会因为某地区的电力而受影响,再加上区块链不能窜改的特性,整体资料库也将更公正。
复原重建(Recovery/Reconstruction)
灾害应变告一段落或结束后使人民生活恢复正常后,进入灾后的复原重建阶段。
除了在灾后必须迅速恢复生活机能、社会秩序及政府运作之外,更需要长期的资源投入与规划,包括基础建设、住屋的重建工作及工商产业的恢复等,甚至建立「重建委员会」进行相关的复原工作。
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内外的援助资金往往会快速涌入。然而,传统的资金管理方式存在着透明度低、资金流向不明等问题,容易引发贪污或资金滥用。
区块链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透过智能合约,资金的使用情况可以被追踪和记录,确保每一笔款项都能够精准到达需要帮助的地区与人群。这不仅提升了援助资金的效率,也增加了公众对政府和救援组织的信任。
另外,也可以透过区块链来监控重建项目的进展,记录施工数据与验收结果,确保重建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性。
除此之外,区块链技术还可以促进公民参与与社区互助。
透过区块链平台,社区成员可以记录并分享他们在地震中的经验和建议,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资讯网络,不仅有助于提升社区的抗震能力,也为未来的灾后重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当然,目前台湾要在赈灾方面导入区块链技术,或许还有不少问题与挑战待讨论与解决,包括敏感资料或个人资料等涉及隐私资料上链、跨部门沟通与整合、或什至技术上的问题。
不过,不管怎么说,区块链技术的优势,都能为台湾应对地震灾害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或许区块链技术也在地震灾害应对中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帮助台湾更好地应对地震挑战,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hqfx/27184.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