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安研究院:97%迷因币已死亡、买不起房也成推升币价要素


币安研究院「迷因币」报告指出,许多迷因币项目缺乏技术基础或创新能力,且依赖炒作吸引资金。然而迷因币现象在社群建设和公平代币发行方面,仍值得学习。

发生什么事?

币安研究院(Binance Research)「迷因币」报告,指出许多迷因币项目缺乏实质技术基础或创新能力,且依赖网络热潮和炒作吸引资金。

千禧世代和Z世代面对工资增长停滞、房价高涨等问题,无法从传统投资中获得满足,因而转向迷因币等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

即便迷因币市场充满炒作,但币安研究院认为迷因币现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由其是在社群建设和公平代币发行2个面向。

97%的迷因币项目在推出后失败或活跃度减弱

币安研究院(Binance Research)近期发布一份「迷因币」报告,指出在2023年和2024年间大量涌现的迷因币中,已有97%已经「死亡」,也就是说它们的交易量几乎为零,失去了市场活力。

此外,许多迷因币项目缺乏实质技术基础或创新能力,多为依赖网络热潮和炒作来吸引资金。

报告也说明,迷因币项目时常由一群操控价格的投资者团体掌控,透过「拉高出货(Pump and Dump)」的模式进行获利,也就是大量买入某迷因币,并透过网络或社交媒体宣传,制造该币种即将「暴涨」的假象。这种炒作通常利用「错过后悔」的心理,吸引大量小散户跟进,当价格达到一定高位时,操控团体会开始大量抛售。

这种操作只是在促进短期利润,而非实现长期的技术突破或产业发展。而迷因币市场的膨胀,也可能模糊外界对加密货币产业的焦点,忽视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及其他领域中的真正潜力。

经济压力下引发的迷因币投资潮

币安研究院报告探讨了迷因币投资崛起的背景,指出千禧世代和Z世代面对工资增长停滞、房价高涨等问题,无法从传统投资中获得满足,因而转向迷因币等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

尤其在新冠疫情后,年轻投资者对传统金融系统的信任逐步下降,更愿意尝试迷因币等「小众」投资项目,寻求快速获利的机会。然而,因为绝大多数迷因币缺乏内在价值,投资者在被这类代币的「社群感」吸引前,应意识到其中可能存在重大风险。

除了赚钱以外,该报告也指出,投资迷因币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对「反抗传统金融体制」的表态,是一种宣示立场的手段。

迷因币的社群力与公平性值得学习

币安研究院说明,迷因币像是「思想和叙事的代币化」,吸引那些认同某种意识形态或文化的投资者,投资迷因币更多是参与一种文化或社群运动,而不是预期会有具体技术或商业产出。

迷因币热潮现象也表明,市场对「公平发行、人人可参与」的币种需求很大。迷因币通常透过去中心化的方式发行,让所有参与者有机会从项目成立之初就加入进行投资。这样的机制让零售投资者有机会和项目团队一起成长,逐渐建立忠诚且凝聚力强的社群。

即便迷因币市场看似充满炒作,但币安研究院总结:「迷因币现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尤其是在社群建设和公平代币发行方面。迷因币的兴起,充分展示了区块链技术联结全球个体、建立自然社群的强大能力。」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hqfx/28760.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