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正在逐步融入现实世界,但洗钱、恐怖主义融资、逃税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各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制定监管措施,才能促进金融创新,同时防范带来的风险。
为何加密货币需要监管?
加密货币市场近年来经历了爆炸性的增长,从最初的技术狂热爱好者的小众实验,发展成为一个市值数兆美元的全球性产业。
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不再只是网路上的虚拟代币,它们正在逐步融入现实世界,影响着金融、科技、甚至政治的格局。
然而,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洗钱、恐怖主义融资、逃税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全球金融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各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才能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加密货币带来的风险。
面对这个新兴且快速发展的领域,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监管策略。欧盟率先推出全面监管框架,美国则选择支持区块链技术发展,而亚洲各国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了解全球加密货币监管的趋势和最新进展,对于投资者、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都至关重要。
欧美地区:分歧的监管路径
欧盟和美国作为全球两大主要经济体,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
欧盟
欧盟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可以说是走在世界前列。欧盟在2024年底正式实施《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MiCA),使其成为全球首个建立全面加密资产监管框架的主要司法管辖区。
MiCA法案涵盖加密资产发行、交易和相关服务,并对相关企业提出了严格的监管要求,例如必须持有牌照、满足最低资本要求等,目的就是为了要创造一个统一的欧洲监管框架,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除了MiCA之外,欧盟还制定了《资金转移条例》和《数字营运韧性法案》,作为加密资产监管支柱的一部分,将银行类似的规则,延伸扩展到稳定币和加密货币。
而为了维护欧盟企业和个人的战略自主权和货币主权,欧洲央行(ECB)其实也更倾向于发展央行数字货币(CBDC),也就是「数字欧元」,而非以加密货币作为国内的支付工具。
美国
与欧盟的全面监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则选择了一条支持「区块链技术、反对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道路。
川普正式上任后,随即就发布了行政命令,明确表示稳定币有助于维护美元的主权地位,并将透过总统的「数字资产市场工作组」,提升数字金融政策的制定层级,并加强美国在数字金融领域的领导地位。
而美国国会和金融监管机构也纷纷采取行动,推动加密货币监管框架的建立,包括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和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等,都将加密货币和稳定币列为2025年的立法重点。
此外,前阵子传出美国部分金融与监管机构排挤加密相关的项目,让它们难以与合法银行进行业务往来,因此在美国社群引起讨论。而针对这项「扼杀行动2.0(Choke Point 2.0)」,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也宣布将展开调查和听证会。
东亚:积极拥抱与严格监管
日本
日本是亚洲最早将加密货币纳入监管的国家之一,对加密货币的态度相对开放,但监管也相当严格。
日本在2022年就率先制定了稳定币监管法规,并于2023年生效。此外,日本也积极推动加密货币反洗钱(AML)法规,并于2023年6月1日正式实施「旅行规则」(Travel Rule),要求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在进行加密资产转帐时,必须将用户资讯传送给下一个机构,这些资讯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姓名和地址。
至于一般的加密货币,在日本则是受到《支付服务法》(PSA)监管。根据PSA的定义,「加密资产」是一种支付工具,主要用于交易支付。而持有或管理客户加密货币的企业,也需遵守类似的规定,必须向金融厅(FSA)注册,并将95%以上的用户加密资产存放在冷钱包中。
不过,尽管监管严格,但日本政府也相当积极促进Web3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并将其视为国家经济增长战略之一。
韩国
韩国政府近期也积极推动加密货币监管,以保护投资者和维护金融稳定。
韩国要求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必须使用实名银行帐户,并在2024年通过了《虚拟资产投资者保护法》,加强对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监管。在2025年下半年,预计将再实施跨境加密货币交易监管措施,要求相关企业向有关部门注册并每月向韩国银行提交交易报告。
此外,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FSC)也考虑放宽对机构参与加密货币交易的限制,允许机构投资者在当地加密货币交易所开户。
新加坡
新加坡是全球加密货币监管的领导者之一,以其明确的监管框架和严格的许可证要求而闻名。
新加坡目前由金融管理局(MAS)负责监管加密货币活动,并根据《支付服务法》(PSA)将加密货币定义为「数字支付代币」(DPT) 。
根据《支付服务法》,任何在新加坡提供数字支付代币服务的企业,都必须向监管单位申请牌照。而目前金融管理局提供三种类型的牌照:货币兑换牌照、标准支付机构(SPI)牌照和大型支付机构(MPI)牌照,企业需根据其业务类型和交易量选择合适的牌照。
金融管理局对数字支付代币服务提供商,也制定了严格的监管要求,包括反洗钱(AML)和反恐融资(CFT)规定、客户尽职调查(CDD)、技术风险管理、网路安全等。
尽管监管严格,但新加坡政府也积极支持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产业的发展,并将其视为推动金融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泰国
泰国对加密货币监管采取渐进式方法,来实现创新和保护投资者。而泰国的监管框架,主要由泰国银行(BOT)和泰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共同制定和执行。
泰国银行主要负责监管与支付相关的加密货币活动,而SEC则负责监管与投资相关的加密货币活动。
泰国银行在2021年发布的政策声明中,公开反对使用加密货币作为支付方式,但现阶段没有普遍禁止购买、出售、交易或投资数字资产。同时,泰国银行也积极开发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数字泰铢」,并制定政策指导方针来监管法币支援或其他形式的稳定币。
至于泰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则要求加密货币交易所等数字资产业务营运商必须获得牌照,并遵守如反洗钱(AML)和反恐融资(CFT)规定、客户尽职调查(CDD)等相关的监管规定。
为了促进加密货币产业的发展,泰国政府也推出了一些措施,例如在2024年1月取消了对加密货币交易收益的增值税(VAT),泰国前总理他信·西那瓦更在今年1月20日表示,预计将于十月在普吉岛推出加密货币沙盒,再次展现泰国推动加密货币发展的决心。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hqfx/30463.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