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本聪在2008年10月底发表论文,翌年1月把比特币(Bitcoin, BTC)正式上线后,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已经渡过了13个寒暑。科技发展之快,也许令人慨叹了解他们不够多,然而 it’s never too late。继上次了解区块链之后,今次就让我们学习“加密货币”本身。
在这篇新手专题的文章,你将能了解:
(1) 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的前身历史
(2) 加密货币的定义和本质
(3) 钱币类别加密货币(coin type cryptocurrency)
(4) 代币类别加密货币(token type cryptocurrency)
加密货币的前身历史
跟“区块链”(”Blockchain”)一样,“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一词同样没有出现在中本聪的论文之中,加密货币同样是往后的人发明出来的词语。不过类似于加密货币的概念,就比中本聪的论文早很多年已经出现。
早在 1983 年,美国密码学家 David Chaum 就构思过使用匿名密码学技术,创造出无法被追溯的电子支付模式。到了 1995 年,他再联同 Amos Fiat 以及 Moni Naor 发表另一篇文章《Untraceable Electronic Cash》。
而早在 1989 年的时候,Chaum 已经创立电子金钱公司 “DigiCash”,将他的想法实践。微软(Microsoft)创办人盖茨(Bill Gates)对他们的业务表示过赞赏,部分银行如马克吐温银行(Mark Twain Bank)、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更曾经采纳过 DigiCash 的系统。但由于公司的扩张步伐不顺利,公司最后在 1998 年破产。
除了 DigiCash 之外,上一篇介绍区块链的文章,曾经提及过的戴伟(Wei DAI, 音译)“b-money” 构思,亦都属于加密货币的一些前身概念,他的概念亦被中本聪所用。
跟戴伟一样,密码学家 Nick Szabo 同样在 1998 年发表了 “Bit gold”,提出参与者贡献电脑运算力去解决加密难题,以产出新的 Bit gold,这跟后来中本聪提出以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 PoW)产出比特币相似。
至于在 2004 年 8 月,电脑科学家 Hai Finney 提出了“可重用工作量证明”(Reusable Proof of Work, RPoW)电子现金技术。Finney 曾经表示,RPoW 其实是改良了 Adam Back 的“哈希现金”(Hashcash)和 Bit gold 的 PoW 技术成果。
Finney 还有另一个身分,就是中本聪以外的第一个比特币使用者,他早在第 70 余个区块就加入挖矿,并且曾经以电邮鼓励中本聪。然而 Finney 在 2013 年患上“渐冻人症”(ALS),并在翌年逝世。
加密货币的定义和本质
至今,大众想起加密货币,就会想起比特币。而比特币亦是公认的首种加密货币。虽然按照字面理解,“加密货币”就是“加密”(Crypto)和“货币”(Currency)的组合字词,道理上也许应该只是包含两者的字义。但其实比特币的成功,某程度上也左右了“加密货币”的定义。为什么呢?
研究加密货币的学者 Jan Lansky,在 2018 年 1 月曾经在一学术期刊当中,讲述过“加密货币系统”(”Cryptocurrency system”)的定义。他的定义有以下 6 点:
- 系统不需要一个中央权力机构,就其分布状态达成共识。
- 系统能概观加密货币本身和加密货币的拥有权。
- 系统能够定义在怎样的情况下,新的加密货币能够产生。如果新的加密货币能够产生,系统须定义该个新加密货币起源的情况,以及决定该个新加密货币的拥有权谁属。
- 加密货币的拥有权,只能透过密码学方式验证判别。
- 系统容许透过交易,变更加密货币的拥有权。交易文件只可以透过,能够证明加密货币现时拥有权的单位发出。
- 如果同一批加密货币的拥有权变更指示,在同一时间出现两次,系统将只会执行其中一个。
至于美国词典出版商 Merriam-Webster,亦在 2018 年 3 月宣布将 “Cryptocurrency” 一词加到词典当中。根据他们提供的定义,加密货币是:
“任何只在数字领域出现的货币,通常不由中央机构或监管机关发行,而是使用去中心化系统,去记录交易,以及管理新的货币供应,并且依赖密码学避免虚假和欺诈交易。”
比特币去中心化的发行模式,以及它的快速发展,其实不论在理论上以及实践上,都已经打破了人们对于货币的想像。正因为他的成功,开创了加密货币的潮流,也奠定了它作为加密货币始祖的地位:往后的加密货币如没有去中心化,如没有密码学技术加持,一律免谈。这种定义,甚至正在影响电脑科学领域以外的不同人士。
即使我们退一步,只思考“货币”本身,比特币都应该是一种成功的货币。货币其实是一种作为交易的中介,而且储存价值的载体。比特币价格虽然较传统货币波动,但是过往以来都已经反映出它盛载了一定的价值,而市面上接受比特币换取商品和服务的案例和机构亦愈来愈多,也能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比特币的货币地位。
钱币类别加密货币(Coin)
根据 Coinmarketcap 数据,现时加密货币市场共有 2080 种加密货币,但是“加密货币”四字其实也无法解释所有币的定位。因为,加密货币还有“钱币”(Coin)和“代币”(Token)之分。
Coin 可以说是加密货币的最原始形态,因为比特币都是属于 Coin 的类别。Coin 拥有自己的区块链,开放于公共领域,并且使用了分布式帐簿(Distributed Ledger)技术,资料都是存放和收集在不同的节点(node)当中,所有交易都是公开透明。
基于比特币的开源(open-sourced)特性,以及它的成功,结果促使了一些后进的加密货币爱好者和技术专家,创立自己的加密货币。在比特币上线两年后,Tonal Bitcoin(TBC)诞生,成为了全球第二种加密货币,亦是钱币界别的第二名成员。
TBC 在 2011 年初出现后,正式开启了竞争币(Altcoin)的发展,之后在同一年,Namecoin(NMC)和莱特币(Litecoin, LTC)都相继诞生。NMC,LTC,以至后来出现的 Peercoin(PPC)、Auroracoin(AUR)和狗狗币(Dogecoin, DOGE),其实都是取用了比特币的开源技术协定,再自行修订一些编码然后推出市场。故此以技术层面计,他们都被定义为跟 BTC 有着密切关系的竞争币。
后来,一些优秀的开发专家决定不再重复使用比特币的开源协定,另起炉灶搭建了全新的原生区块链(Native Blockchain),这包括了俄罗斯开发员 Vitalik Buterin,亦即是以太坊(Ethereum)和以太币(Ether, ETH)的创始人。由此,钱币类别加密货币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新阶段。除了以太币外,XRP、恒星币(Stellar, XLM)、Waves(WAVES)、NEO、Counterparty(XCP)等都是来自原生区块链的钱币类别加密货币。
代币类别加密货币(Token)
在 2017 年 1 月初,加密货币的数目只有 617 种;但到了 2018 年 1 月初,数目已经达 1355 种,增幅近 1.2 倍。当中的原因,绝对与代币(token)的制造需求大增有关。
与 Coin 不同,Token 不需要拥有自己的区块链,只需要依赖其底层技术的原生区块链,例如以太坊、恒星链、Omni、EOS 就可以顺利运作和交易。然而换转角度看,如果其依赖的原生区块链出现重大问题,这些代币的运作也将面临负面情况。
虽然如此,仍然有不少公司和团体都乐于发行代币,其中一个原因是,制造代币的方法实在相当简单:就拿以太坊为例,代币的结构和制作步骤已有现成模板提供。“懒人包”在前,制作商需要费神的地方实在不多,因此,以太坊其实满足了很多希望尽快将代币推出市面的商家。根据 Coinmarketcap 数据,在 2018 年 11 月中,加密货币市场大约有 1200 种代币,当中以太坊代币占了当中近 9 成。
另外,Token 在现实使用层面,其实已经成为了个别资产的数字化代表:部分公司确实已接纳代币,作为公司股份的呈现和赎回方式。另外,代币亦可以作为特定服务的支付媒介。大家可以想像,部分公司为了开拓加密货币作为支付方式,他们大可以生产一种新的代币,并呼吁服务使用者购买代币,并且以代币换取服务。当然,代币因为指定了用途,自然就不能够用于其他领域,或者其他服务。
虽然代币可被理解为一种次级加密货币,但是从经济价值而言,也存在成功例子。著名的稳定币 Tether(USDT),其实就是在 Omni 区块链运行的代币。在 2018 年 11 月中,USDT 市值 17.3 亿美元,仍然是市值最大的稳定币和代币。至于排第二的是交易所币安(Binance)推出的 Binance Coin(BNB),市值 8.95 亿美元,而 BNB 是透过以太坊区块链运行。
当然,一些资源充足的企业亦明白自行开发区块链的好处,所以将发行代币作为短期方案,并且以钱币(Coin)作为主要目标,例如已经成功在 2018 年第三季开发自家区块链的“唯链”(VeChain, VET)。
总结
在讲解加密货币的历史、定义和种类后,相信各位已经能够了解个中特性和细致分别。值得一提的是,过往我们都从不同场域见到,以“虚拟货币”(”virtual currency”)形容加密货币的不少例子。然而从严格意义上看,虚拟货币实在不能跟加密货币等同之:最低限度而言,虚拟货币实际上不需要追求密码学技术。故此,以虚拟货币形容加密货币,其实应视为传意上的权宜之计,希望各位不要混淆呢。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jzb/2687.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