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期 Morph Black 白名单活动,以太坊 Layer 2 Morph 讨论度飙高。消费级公链的叙事变得更加具体,推出公链官方 U卡 (使用稳定币丶加密货币作为支付方式的卡片,主要是 Visa 及 Mastercard) 结合权益 NFT。不过本轮周期 L2 已从天王级叙事,变成空军首选做空标的,Morph 消费公链叙事是什么?能打破 L2 已死定律吗?本文将深度解析 Morph 产品。
Layer 2 赛道目前仍是一片愁云惨雾,老大 $ARB 自 ATH 已经负 83%, 狭带 Superchain 叙事的 $OP 也差不多,估值 8B 的 $STRK:-96%。而曾经的天王级 L2 $SCR:-73% (仅三个月)。
消费级公链是什么?
根据报导,Morph 消费级公链愿景的第一层是改造 DeFi,让 DeFi 变得更易于普通用户接触。第二层是链上应用场景,聚焦在如何将日常用户带到链上。第三层是支付解决方案,Morph Black丶Morph Pay 就是这个部分,由公链官方直接推出 U卡,绑定权益 NFT。
第一层:改造 DeFi
新闻中给的更具体的案例是 Kaboom,一个 TG BOT。可以理解 TG BOT 这种与社群媒体绑定的方式,一般来说更易于 Web2 用户接触链上交易,参考 WhatsApp 上的 Sati。但基本上 TG BOT 大家都在做,WHY Morph?
另一方面如果不走交易机器人的路线,想学 Mini App 概念,Telegram 已经把这条路封上了,Telegram 目前只支援 TON 链。真的想打社群媒体的话,至少 KAIA 还有 LINE 加上 KakaoTalk 的优势。
不过有个小巧思,先前介绍的 Hana Network 有获得 Morph 投资。Hana Network 是轻量级的金融介面,利用娱乐化的使用介面,降低去中心化金融使用门槛。尽管 Hana Network 目前做的是 Hyperliquid 的前端,但从这点来看或许不排除支援 Morph。
第二层:链上应用场景
新闻中举例 Impakt 将代币经济结合在家健身,但这种案例在在 Stepn 的时候已经流行过了,并没有跑出好的结果。所以 WHY Morph?
第三层:支付解决方案
这可能是最值得探讨的部分,目前看到的产品线是 Morph Pay,而旗舰产品就是最近掀起讨论的 U卡 Morph Black。Max Resnick 先前阐述自己对以太坊主网与 Layer 关系时曾指出,买咖啡或小额转帐这类的交易,可以利用 Layer 2 来压缩,但核心上 Layer 1 才应该是人们交易的地方。Morph 在这里作为支付方式应用链的想法或许是不错的。
目前看来 Morph 定位挺类似 Infini,将资金转到帐户,享有年化收益回报,官方透露年化收益能高至 30% 的。Infini 之前收益主要建立在 Morpho 上的 Vault,收益相当透明。挺好奇 Morph Pay 的收益来源,以及是否效仿 Infini 建立透明的收益管道。
根据过往经验 Morph Pay 是可以先办起的,初期不外乎以 Morph 代币形式给予用户高额年化报酬,行销预算用完后会减少,就当作是噜 DeFi 头矿吧。
Morph Blakc 卡分析
目前看起来,应是跟 DCS Card Centre 合作发卡,这是新加坡的合规发卡商。DCS 的 D-Vault 功能,允许持卡人透过充值来提升信用额度或支付余额。
简单来说,假设你的信用卡额度是 SGD 2,000,但你需要进行一笔SGD 3,000的消费。在 D-Vault 存入SGD 1,000 (现金/数位资产),这样你的可用额度就增加到 SGD 3,000 (原额度2,000 + 充值1,000)。
这种方式类似于「预付」额度,但不同于借记卡,因为你仍然可以使用信用卡的信用功能(如分期付款或积分)。也就是说,实务上比较像透过财务证明来决定额度,而非年收入/职业等方式决定刷卡额度。不过刷卡纪录上就是信用卡。
也有一说 Bitget 收购银行,因此可以直接发卡?刚好最近有两起 U卡发行商融资的消息,可以对比一下。最近拿到 NorWest 领投,Coinbase 参投 2450 万美元融资的 Raincard。以及大家都很熟悉的 Redotpay,A轮融资 4000 万美元。后续链新闻会再出一个 U 卡评比。
再对比一下 Morph 的亲爸爸 Bitget Card,同样定位为信用卡,但只开放给有一定资产规模的 VIP。而 Bitget Wallet Card 就明确定位为 Debit Card 了。笔者猜测 Morph Black 定位大概是高于 Biget Card丶Bitget Wallet Card 的旗舰卡
Morph Black 释出的诸多福利也让人想到上轮周期的神卡 Cryptocom。Morph Black 铸造价 0.2E,也相当于 Cryptocom 红卡。但多了 Aspire VIP 等诸多福利,加上生态系空投预期。目前 Morph Black 已结束铸造,可以在 OpenSea 上进行购买。
各路 U卡数据对比:
手续费:
Bybit:1%
Bitget:0.9%
Redot:1%
Infini:1%
换汇手续费:
Bybit:0.9%
Bitget:不确定
Redot:1.2%
Infini:1~1.5%
提款手续费
Bybit:2%
Bitget:2%
Redot:2%
ATM提款上限
Bybit:1 万 3500 美元 (每年)
Bitget:1 万美元 (每月)
Redot:20 万美元(每月)
而 Morph 目前将费用喊到 0.3%,提款上限 100 万美元。如果成真这大概是目前最强 U 卡
Morph 生态能行吗?
Morph 目前正进行积分任务。跨链到 Morph丶在 Morph 消耗 gas 等都能累计积分。但 Morph 有一段时间实际交易手续费要几十 U,但在浏览器上显示的仅是一般 L2 手续费。之前 KOL Icefrog也爆出官方偷改 gas 积分。
另一方面,TVL 77M 中 BulbaSwap 就 63M。Morph 生态目前看 BulbaSwap 就好,投资人 Foresight Ventures、MEXC Ventures、Kronos Research、Morph 这样应该挺明了了。但整个链的 DeFi 协议 24 小时手续费收入仅 1276U。看起来链上交易真的没那么活跃。
Optimistic 结合 ZK 共识机制?
白话文是,一般时候使用 Optimistic,挑战期有争议再生成 zk proof,但这其实这就是 Optimistic。或许大家已经不重视 L2 用什么技术,不过以交易终局时间来看,Optimistic 需要数天(挑战期结束),zk proof 时间比较短。
$MORPH 代币定位?
Layer2 公链代币最常被诟病的点,莫过于治理代币的使用场景过于空泛,根本不存在需求。目前 Morph 主网已上线,也跟其他 Layer2 一样,使用 ETH 作为 gas fee。既然代币尚未推出,就已经可以运行主网,是否代表 Morph 代币定位就如同其他 Layer2 一样,仅作为治理代币。
另一方面,Morph 基本就是 Bitget 与 MEXC 的 Layer2 链上野望,从 BGB 与 MX 两个交易所代币上线 Morph 就可窥知一二 (这两个代币只上线以太坊跟 Morph)。Bitget 强打 BGB 代币赋能,MEXC 推出 DEX+,都是 CEX 将影响力向链上延伸的案例。
问题来了,一条链要增加三个主要代币赋能 (Morph丶BGB丶MX) 所以 Morph 代币定位为何?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qkl/31301.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