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元宇宙,你也该认识的未来网络:Web 3.0


由Facebook起头,NVIDIA、微软、Epic Games也都在谈论的「元宇宙」近来创造了不少话题,大家都对未来网络的样貌感到好奇,而近期引起讨论的还有去中心化的未来网络「Web 3.0」。

Edge & Node 的软体开发人员Nader Dabit 近日就发表了文章,解释何谓Web 3.0,以及为什么这种下一代网络应该被重视。

Web 1.0、Web 2.0,一直到Web 3.0 是怎么演变的?

顾名思义,既然有Web 3.0,那么前面一定会有Web 1.0 以及Web 2.0。

Web 1.0 指的是Web 的第一代,大多数参与者是内容的消费者,而创作者只能是建构网站的开发人员,这些古早网站主要以文本以及图像格式提供消费者资讯,Web 1.0 的年代大约是从1991 年持续到2004 年。

Web 1.0 提供的内容为静态内容组成,站点与站点之间没有太多互动性,数据和内容都由静态文件系统提供,而非数据库。

Web 1.0 的协议,例如TCP、IP、SMTP、HTTP 都是在70 年代至80 年代设计,秉持开放性与包容性精神,它们也是开放的标准,现在无论是iPhone 或是Android 手机里,都与这些开源的代码有着渊源。

不过,开源是难以盈利的。

而Web 2.0 就是当代的网络形式,是一个具有互动性的社交网络。不必是网站开发人员就能参与创建的过程,许多应用程序能让任何人轻松成为创作者,像是上传一段影音,就能让数百万人观看、互动、评论。

当代的网络让创作变得更容易,但也有其缺点,例如应用程序的供应商,刚开始可能不必担心变现问题,但随着团队扩大,他们终究得要盈利,于是大概会有两种走向:广告或者出售个人数据。

对Google、Facebook、Twitter 等Web 2.0 公司来说,更多的个人数据可以带来更个性化的广告,这代表更多的点击次数、更多的广告收入,也成为现今网络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

这也暴露出Web 2.0 的弱点:安全及隐私。

这是因为网络使用者无法决定与控制数据以及数据储存的方式,所有这些数据都由负责这些平台的公司拥有并且控制着,就连国家级用户也面临数据泄漏的风险,可说是这些公司掌控着所有游戏规则,他们对平台用户和第三方开发者握有绝对的权力,这也是为何它们如今会被称为「科技巨兽」。

也就是说,在Web 2.0 的世界当中,数据容易泄漏、遗失、可被窜改、会被审查,甚至还会被打包贩售,数据完全由企业掌控,因为数据就是这些企业最核心的资产,可以让他们赚进大把钞票,普通网络使用者是没有权力参与其中的。

Web 3.0 如何解决当今网络困境?

而Web 3.0 则可望解决Web 2.0 遇到的困境。

Web 3.0 具有以下特性,包括可验证(Verifiable)、去信任(Trustless)、自治(Self-governing)、分布式(Distributed)等,在Web 3.0 当中,应用程序通常在区块链对等节点的分散网络上运行,而不必要且效率低下的中介机构会在这样的网络上消失。

Web 3.0 的概念是,让数据本身依托于开放的协议与数学算法,而不依赖于人或机构,Web 3.0 不但是开放的,且更加安全且分散,而建立于Web 3.0 的应用程序被称为Dapp(去中心化应用程序,或「分布式应用程序」)。

听起来和加密货币的概念非常相像,事实上,这个词就是由以太坊(Ethereum )联合创始人 Gavin Wood 所提出。简单来说,Web 3.0 将带来一个更加开放、公平且安全的网络,但它并不是 Web 2.0 的「升级版」,而是为了解决平台利益的分配问题而诞生的,并且普遍被视为是另一波全球数位经济创新浪潮的基础。

在Web 3.0 的世界中,App 使用者的体验可能和2.0 时代相去不远,但用户却能对自己贡献的内容具有所有权,还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回报;在隐私方面,使用者将能知道这些数据的边界与用途,并且具有对这些数据的决策权。

而对服务提供者来说,平台的利润不再是不透明的、不可预测的,因为这些利润都是按照规则、可计算出来的,并且分配给平台中价值的创造者,且平台不会因为主体公司倒闭就跟著倒闭,一个参与节点的关闭,并不影响 Web 3.0 平台的整体运行。

Gavin Wood 形容,Web 3.0 也是个人自由对抗暴君专横权威的基础,这里所指的暴君,可以是那些科技巨兽,也可以是那些随意关闭网络服务器、建造数位长城的强权政府。

Web 3.0 会如何转变世界、何时会真的出现,答案现在还很模糊,但可以确定是的是,现在Web 3.0 将翻转人们对于数位时代四个字的认知。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qkl/9948.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