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铜价走势分析及未来展望:铜价多少?如何投资铜?

铜是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筑、汽车、机器人、通讯设备等行业,因此,对铜的需求通常被视为经济健康的可靠领先指标。这种需求反映在铜的市场价格上。

此外,与黄金或原油等原材料相比,铜的价格受政治影响较小,而且由于铜广泛用于制造业,因此其价格往往会根据工业经济而变化。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铜的用途、铜价走势以及铜的投资,并对铜价未来前景进行分析。

铜是什么?

铜(英文名为copper)是最受关注的贱金属之一,其高延展性和导电性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消耗的工业金属,仅次于铁矿石和铝。

鉴于其属性,铜通常用于电力用途(占总用量的60%),例如输电和发电。与贱金属镍一样,它在电动车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专家预计,由于绿色能源市场的需求,到2030 年铜的消费量将增加五倍。

由于铜本身较软,因此常与其他金属和合金改良后使用。青铜是由锡合金制成的,黄铜是锌合金,铂是铂合金。而且由于铜产量大,实际用途最广泛,用途也很多,对市场价格比较敏感。

铜的用途有哪些?

铜因其优异的导热性、导电性、耐腐蚀性和延展性而受到广泛需求。

铜主要用作传递热或电的介质,也用作建筑材料或各种合金的原料。铜的反应活性相对较低,使其成为自然界中以纯净形式存在的稀有金属之一,无需熔炼即可立即使用。由于这些特性,铜在公元前8 世纪左右开始被人类使用。公元前3 世纪左右,铜以青铜(与锡的合金)的形式使用,迎来了青铜时代。

当前铜的一些主要工业应用包括:

  • 电气和管道部件
  • 行动电话和电脑等消费性电子设备中的电路板、半导体晶片和接线元件
  • 建筑,包括暖气和通风系统
  • 运输,例如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散热器、煞车系统和其他部件
  • 利用太阳能板和风力涡轮机等再生能源发电和配电
  • 工业机械和设备

从最终用户的需求来看,设备和建筑占全球铜消耗量的60%,如下图所示:

然而,清洁能源技术预计将成为未来成长最快的领域,国际能源总署(IEA) 预测到2040 年将占比需求的40%。

关于铜博士(Dr. Copper)

「铜博士」(Dr. Copper)实际上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人,经常被市场和商品分析师引用。它是大宗商品市场中使用的内部术语,用于解释铜的价格趋势,从而预测经济的整体健康状况。

从上文可以看到,铜在大多数经济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铜的需求通常被视为经济健康的可靠领先指标。这种需求反映在铜的市场价格上。这也是为何有「铜博士」说法的原因。

一般来说,铜价上涨表示铜需求强劲,从而显示全球经济成长。而当铜价下跌时,可能表示需求疲软和经济即将放缓。

芝商所(CME) 集团于2022 年发布的研究调查了铜价与全球经济活动多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显示铜价与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以及石油和金/银价格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

不过,投资者应该注意,铜博士并非绝对正确,不应被视为经济健康状况的唯一指标。例如,即使全球经济放缓,铜的暂时短缺也可能导致价格上涨;相反,尽管经济成长强劲,但铜供过于求可能会导致价格下跌。

其他可能人为影响铜价的因素包括贸易关税等。2018 年,美国对钢铁进口征收25% 的关税,对铝进口征收10% 的关税。虽然这些关税尚未延伸至铜,但这样做可能会人为影响铜的价格。这种税收将使铜成为衡量全球经济健康状况的一个不那么可靠的指标。

铜价过去表现如何?影响铜价的因素有哪些?

铜价容易受到各种产能的干扰:环境事件、工人罢工、经济波动等。因此,密切关注智利、秘鲁和中国等世界主要铜生产国的动态非常重要。COVID-19 大流行等全球事件也会对铜价市场动态产生影响。

疫情期间,铜预期需求上升,铜价在2021 年迎来了突破,从2020 年初每吨4,600 美元的低点上涨至2021 年近11,300 美元的高点。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是中国需求增加,中美贸易关系恶化促使其囤积库存铜供应。

不过,2021 年铜供应过剩对铜价构成了阻力,导致铜价于2022 年开始下跌,并跌至每吨8,000美元左右。不过,由于预计电动车和再生能源应用将转化为更高的需求,铜价在又开始缓慢复苏。

由于俄罗斯是最大的铜生产国之一,因此,俄乌战争对铜的需求和供应产生了影响。Amalgamated Metal Trading 研究主管Dan Smith 于2022 年底向投资新闻网表示:「这产生了需求和供应增长放缓的双重影响,从而有助于保持铜市场相对紧张。今年价格出现了一些大幅波动,但由于乌克兰战争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俄罗斯金属可能被禁止,这是可以预料的。」

中国是另一个最大的铜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金属消费国,其经济实力的波动往往对铜价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2023 年大部分时间铜的情况,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危机的恶化,铜价格已跌至每吨7,812 美元。房地产市场占中国GDP 的30%,是这种红色金属的主要消费者。


2018 年至2023 年每日铜价(以美元/吨计)

与任何金属一样,假设需求保持不变或上升,供应短缺可能会导致价格上涨。供需的平衡行为变化无常,对铜有兴趣的投资者可以抓紧时机进入市场。

为什么要投资铜?

投资铜的主要好处之一是它在一系列工业流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从燃料密集型能源系统转向矿物密集型能源系统的转变。

AJ Bell 投资总监Russ Mould 表示,「铜博士的昵称来自于这种金属作为全球经济健康有用指南的声誉。铜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延展性意味着它被许多行业所使用,从汽车制造到消费性电子再到建筑。」未来几十年,对铜的需求将大幅增长,这主要是由清洁能源技术的扩展和电力基础设施的相关改进所推动的。

Bestinvest董事总经理Jason Hollands也表示,「铜作为非常高效的电力导体以及电动汽车和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包括水力发电、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关键部件,存在结构性长期需求。 」据估计,可再生能源系统使用的铜比传统能源工厂多五倍多,电动汽车使用的铜比传统汽油或柴油汽车多得多。

下图说明了电动车相对于汽油或柴油汽车对铜(和其他战略金属)的更高要求:


电动车和传统汽车的金属含量

因此,标准普尔全球预测,到2035 年,铜需求预计将从目前的2500 万公吨(MMt) 增长到50 MMt 的历史新高。鉴于铜是一种有限资源,这可能会导致铜短缺,推高价格。

投资铜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将投资组合多元化到股票和债券之外的替代资产类别的机会。铜价受到与债券和股票不同的因素驱动,如果某一资产类别的价格下跌,铜价可以起到对冲作用。

铜在大宗商品市场上的交易也很活跃,为投资者提供了增加风险敞口的机会,而无需购买实体资产。

投资铜有哪些风险?我适合投资铜吗?

投资铜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其价格波动,这增加了重大损失的可能性。通货膨胀和利率等宏观经济因素也会对价格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Russ Mould 指出,「与许多其他大宗商品一样,铜价波动很大,而且对经济前景非常敏感,特别是在中国,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因此,直接投资铜不适合规避风险的人。」

除此之外,铜需求的周期性可能会降低其在经济低迷时期对冲股市的有效性。

如果经济表现良好,对铜的需求可能会很强劲。同样,情况恰恰相反,从2007 年至2008 年、2016 年和2020 年的价格暴跌中可以看出。然而,需求只是等式的一部分。还必须考虑供应,这可能会受到矿山开发、当地天气和事故以及资金和当地地缘政治发展的影响。

此外,投资者还需要关注生产成本。这可能会受到当地问题的影响,例如电价、燃料供应、员工以及水供应。

如何投资铜?投资铜的管道有哪些?

参与铜市场的方式有很多种。与其他商品一​​样,购买基金(ETF)、期货和矿业股票是利用铜的常见方法。

就铜ETF 而言,投资者可以透过投资专注于铜或铜矿开采公司的基金来间接进入铜市场。与此同时,铜期货合约让投资者有机会以较低风险的方式参与市场。

最后,您还可以直接购买铜,这是进入市场最直接的途径之一,但这可能有风险。

投资者可以购买参与铜矿开采、开发和勘探的公司的股票,并利用这些公司业绩和铜价的涨跌。通常,与初级公司相比,更先进的公司风险较小。

一些最大的铜矿开采公司包括Freeport-McMoRan (NYSE: FCX )、Glencore (LSE: GLEN、OTC Pink:GLCNF)、BHP (ASX: BHP、NYSE:BHP、LSE:BLT) 和Rio Tinto (LSE: RIO ,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RIO,澳洲证券交易所代码:RIO)。

铜价未来前景如何?

清洁能源转型可能会支持对铜的长期需求,铜是向再生能源转变的关键金属。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持续疲软和全球经济放缓可能会对未来几年的需求造成影响。

也就是说,需求只是价格等式的其中一面。根据最近的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 报告,由于供应过剩,预计未来两年铜价将保持在8,600 美元至9,100 美元左右的水平。

此后,它预测需求可能超过供应,这可能对价格产生积极影响。疫情期间勘探活动受到限制,由于矿场从发现到投产平均需要15 年时间,供应限制可能导致铜价上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铜等金属的任何投资都应仅构成平衡和多元化投资组合的一部分。根据经验,大宗商品所占的比例不应超过整体投资组合的5%。

总结

铜是有色金属中最昂贵的,也是对市场价格波动敏感的有色金属。由于它被广泛应用于整个制造业,因此常被视为经济健康的可靠领先指标。随着世界电气化、城市化和变得更加富裕,对铜的需求将难以满足,这可能会推高金属价格。

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wwsww.cn/tzfx/22831.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